3月31日,是2019年产东北粳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结束的时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也全面完成复工复产。这让近日局部小范围爆出抢购粮油的新闻,显得有些“开玩笑”。
3月31日,是2019年产东北粳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结束的时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也全面完成复工复产。这让近日局部小范围爆出抢购粮油的新闻,显得有些“开玩笑”。
近期,部分国家禁止粮食出口,有可能遭遇蝗灾、草地贪夜蛾虫害,以及水患,有意或无意被当作粮食供应紧张谣言的“证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针对被抢购的大米、面粉,我们先来看一组大的数字。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食用消费1.58亿吨,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预计年度结余140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大米是我们消费量最大的第一口粮。以湖北省为例,2019年稻谷总产量1750万吨左右,人口近6000万人,折合下来人均稻谷占有量约582斤,按照65%的出米率,人均大米占有量近380斤。
全国方面,撇开库存稻谷不讲,如果把每年生产的稻谷全部拿来做大米吃,以去年2.096亿吨的稻谷总产、14亿人口、相对较低的65%出米率算下来,国家给每个人准备了194斤大米,如果要消耗完,每天需要吃掉半斤。
真的不用去抢大米、面粉,倒不如“从明天起,开始关心蔬菜和水果”。
如果每年的稻谷产量还不足以令你踏实,那么国家还有大量的库存稻谷和小麦来守住“口粮绝对安全”的承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每年的粮食生产下来,吃不完怎么办?国家会把吃不完的稻谷储存起来,调剂市场余缺、满足市场供应。
这就有了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体系,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以及加工企业的商业储备,三者之间不交叉,粮食各有权属,各花各钱,各管各粮。
以地方储备为例,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粮食产区省保持3个月,粮食销区保持6个月,粮食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理解了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疫情期间会出现,湖北粮食储备量够湖北人民“吃半年”和“吃一年”数字打架的问题。因为够吃“半年”的是指储存在湖北的中央储备粮,“吃一年”则是指所有在鄂粮库的储粮总量。
我们到底储备了多少稻谷和小麦,这是不会对外公布的国家秘密。不过,这不妨碍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做一下想象。
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粮食库存与消费比概念,即粮食的库存量与一年消费量比率,当这项比值低于17%~18%时,粮食安全就处于不安全状态。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库存消费比“令人发愁”地远高于这个数字。产量高、库存高,加快粮食尤其是稻谷“去库存”从2016年开始,一直在推进。
说完了粮食总产与库存,再来看看粮食消费。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其主食的人均消费量越是走低,同为大米主要消费国,日本年人均大米消费量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200斤下降到110斤左右。
按照去年1.58亿吨的稻谷食用消费量,折算下来,全年我国人均大米消费量约为147斤。当摄入了足够的肉蛋奶、水产品、水果、蔬菜,就会减少大米、馒头等主食的消费,而我们的主食消费已经到了逐渐走低的阶段。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供给愈发多元化,稻谷、小麦作为直接口粮的消费量将呈减少趋势,而饲料粮转化而来的肉蛋奶需求则呈上升趋势。
微观层面,如果说粮食真的到了紧缺的地步,加工大米、面粉的企业肯定比消费者提前感知到。当部分消费者在抢购大米、面粉的时候,大米、面粉加工企业却并没有去疯抢国家投放市场的原粮稻谷和小麦。
近期全国粮食竞价交易数据显示,3月13日、20日、27日,投放市场的330余万吨最低收购价稻谷,全部流拍;3月25日投放的311万吨最低收购价、国家临时存储、跨省移库小麦,仅成交12.2万吨,成交比率为3.94%。
连年丰收的生产、府库充盈的库存、日渐多元的消费、并不紧俏的用粮需求和“吃不饱”的大米、面粉加工产能,应该足以让人们停下抢粮的脚步,放下能否饱腹的担忧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全球疫情蔓延,粮食贸易、粮食价格波动成为大概率事件,但习惯居安思危、“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的我国,依然能够确保“储得住、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人均大米消费近150斤/年,我国每年稻谷总产和库存保障,可能满足国人翻上一番的需求。因此,抢购大米引发不了恐慌,比抢购更可怕的是“三人成虎”的谣言,却依然有人相信。
四月春深,同心抗疫而生的血脉涌动、国家自豪感犹在,还需要担心国家会让她的人民饿肚子吗?
文章作者:Dehu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futures/7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