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兑损益是指涉及外币的经济业务在向记账本位币折算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折算差额。按照折算差额产生的正差和负差,分为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
税法规定:汇兑收益要计入收入总额,而汇兑损失除已经计入资产成本和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部分外,可以在税前扣除。计算汇兑损益时,采用的汇率为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中间价是银行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价,无论是买入价还是卖出价,均是立即交付的结算价格,都是即期汇率。
由于日常工作很少接触外汇业务,关于汇兑损益的计算经常是学了忘,忘了再学,总之是没有彻底搞懂。借助这两天网校的每日一题,再巩固一次!
汇兑损益是指涉及外币的经济业务在向记账本位币折算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折算差额。按照折算差额产生的正差和负差,分为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
税法规定:汇兑收益要计入收入总额,而汇兑损失除已经计入资产成本和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部分外,可以在税前扣除。计算汇兑损益时,采用的汇率为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中间价是银行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价,无论是买入价还是卖出价,均是立即交付的结算价格,都是即期汇率。
汇兑损益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形:
一种是在进行货币交易(即外汇兑换业务)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这是进行外汇兑换业务的交易发生时与确认实现时汇率的变化而产生的汇兑损益,这种汇兑损益的计算比较简单。
另一种是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所产生的损益。在此主要讨论此情形下计算汇兑损益的方法。
从网上搜了下,有两种方法,一是剔除分算法,一是综合差额法。我个人更喜欢综合差额法。都会有什么用?咱又不是孔乙己,学会一种方法,把它练熟,就可以啦。
综合差额法。这种方法须先计算出货币性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并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将其与该外币账户上的每笔外币金额按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得出的差额就是该账户本期发生的汇兑损益。
计算公式: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期末汇率-(该外币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其结果若为正值,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例如:某企业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外汇汇率进行折算,并按月计算汇兑损益。2017年5月31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5元人民币,该日有关外币账户期末余额如下:银行存款10000美元,应收账款50000美元,应付账款20000美元。该企业6月份发生以下外币业务(不考虑有关税费):
6月10日,收到某外商投入的外币资本50000美元,并已存入银行,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4元人民币;
6月15日,对外销售产品一批,价款共计2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0元人民币,款项尚未收到;
6月25日,以外币存款偿还5月份发生的应付账款20000美元,当日市场汇率为1美元=7.21元人民币;
6月30日,收到5月份发生的应收账款3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0元人民币。
计算该企业各货币性外币账户6月份发生的汇兑损益。
综上:
银行存款账户发生的汇兑损失为70000×7.20-(10000×7.25+50000×7.24-20000×7.21+30000×7.20)=-2300(元)。
应收账款账户发生的汇兑损失为2500元:40000×7.20-(50000×7.25+20000×7.20-30000×7.20)=-2500(元)
应付账款账户发生的汇兑收益为800元:0×7.20-(20000×7.25-20000×7.21)=-800(元)。
从汇兑损益观察即期外汇敞口
商业银行的汇兑损益结转过程包括货币兑换的汇兑损益结转、资产负债表历史汇率项目的汇兑损益调整、以及外币盈利的结转。
货币兑换的汇兑损益
在结售汇、外汇买卖等货币买卖交易中,通过“货币兑换”科目进行记录,分别按相同币种金额计入相应货币性项目和“货币兑换”科目。
例如,银行卖出5000美元,汇率为7.0000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 银行存款——人民币 350000
贷:货币兑换——人民币 350000
借: 货币兑换——美元 5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 5000
期末,应将所有人民币以外的货币反映的“货币兑换”科目余额按期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并与“货币兑换(人民币)”科目余额相比较,其差额转入“汇兑损益”科目。结转后“货币兑换”科目人民币与外币折算人民币后的余额相等,方向相反。
假设期末“货币兑换(美元)”账户的贷方余额$93000,按期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约为¥744000,“货币兑换(人民币)”账户借方余额¥725500,借贷方之间的差额为-¥18500,该差额即为当期产生的汇兑差额,相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货币兑换(人民币) 18500
贷:汇兑损益(人民币) 18500
有的银行在会计处理上,将所有结售汇的汇兑损益结转到人民币账套下,将所有外币买卖的汇兑损益结转到美元账套下。
从风险的实质和敞口的归属来看,以上通过货币兑换记录外汇交易并结转汇兑损益的过程,是对外汇交易中所有已交割外币头寸按期末汇率进行盯市估值并计算损益的过程。从损益归因分析的角度看:
通过货币兑换差额结转的汇兑损益 = 通过货币兑换所记录的外币即期头寸净额 * 汇率变动
其中汇率变动=期末汇率-期初汇率
如果各币种汇兑损益均直接结转到人民币,则各外币账户下“货币兑换”的净额即为该币种外币交易即期头寸。
如果将非美元货币的汇兑损益结转到美元账套,则各非美元货币账户下“货币兑换”的净额即为该币种外币交易即期头寸,而美元账户下“货币兑换”科目的净额=通过货币兑换记录的美元即期头寸±所结转的非美元货币以美元计算的汇兑损益。
历史汇率项目的汇兑损益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中,有一些项目,在进行报表折算时,应当按照历史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主要包括:
1.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次级债务等),按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2.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权益项目(包括股本、优先股、股本溢价、未分配利润等)按交易发生日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以股本为例,假设当期银行募集外币资本金1万美元,假设股本募集时的历史汇率是6.9028,而资产负债表日的汇率是6.5342,那么,进行历史汇率调整时,应在“折人民币”账套下记入以下会计分录:
借:汇兑损益(人民币) 3686((6.9028-6.5342)*10000=3686)
贷:股本 (人民币) 3686
银行形成汇总人民币报表时,先按当期汇率将外币股本折算为人民币金额,再与上述“折人民币”账套的调整额进行汇总,这样,全行汇总人民币报表中的外币股本金始终会按照历史汇率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如果我们把所有按历史汇率折算的项目定义为结构性敞口(历史汇率资产-历史汇率负债-历史汇率股本)的话,那么在历史汇率调整过程中所计算的汇兑损益,从风险实质和敞口归属来看,是由于上述结构性敞口所形成的外币资产负债缺口进行盯市估值并计算损益的过程。
以美元股本为例,汇率下降时,资本金对应的美元资产出现汇兑损失,此时,通过股本的历史汇率调整借记汇兑损益;汇率上升时,资本金对应的美元资产出现汇兑盈利,此时,通过股本的历史汇率调整贷记汇兑损益。
因此:
通过历史汇率调整结转的汇兑损益 = 结构性敞口净额 * 汇率变动
其中,汇率变动=期初汇率-期末汇率
非美元利润敞口的结转
外币账套下产生利润时,该盈利形成该项外币的一个敞口。银行通常需要将非美元币种的利润结转到美元账套下。
例如,如果当期澳元账套下有利息收入1000澳元,期末汇率0.7278,则利润结转时,应:
借:利息收入(澳元) AUD1000
贷:货币兑换(澳元) AUD1000
借:货币兑换(美元) USD727.8
贷: 利息收入(美元) USD727.8
通过该操作,非美元利润形成的敞口体现在货币兑换敞口上,该部分敞口通过期末汇兑损益科目的结转而形成汇兑损益。
因此,非美元货币结转了本币种利润敞口之后,其货币兑换科目余额=该币种外币交易即期头寸+损益结转形成的头寸。
小结
汇兑损益结转的是外币资产负债表错配形成的即期外汇敞口由于汇率波动而形成的损益,从汇兑损益结转的过程,可以看到外币资产负债表即期外汇敞口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外币买卖形成的货币错配。例如外汇即期、远期、掉期、期权等交易已交割部分形成外币资产、负债的变动;
2. 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形成的货币错配。这些资产负债项目形成时,客观上导致原来平衡的资产负债两端中其中的一端不再按照期末汇率盯市,因此,在会计上形成了货币错配;
3. 股本形成的货币错配。股本带来的资产按照期末汇率盯市计量损益,但股本本身是承担汇率波动的载体,按历史汇率计量。
4. 外币未分配利润形成的货币错配。外币未分配利润作为权益的一部分,和股本的性质一样,按历史汇率计量。
从汇兑损益结转的过程来观察银行的外汇即期敞口,是从外汇即期敞口形成的原因出发进行分析。这类即期敞口的特点是:敞口为科目层级的敞口,敞口与“汇兑损益”的形成直接相关。
文章作者:芭蕉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news/2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