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领域热度不减,又将迎来新的吸金者。 11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同意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601318.SH)”)在上海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消费金融”),批复时间为11月21日。
消费金融领域热度不减,又将迎来新的吸金者。
11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同意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601318.SH)”)在上海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消费金融”),批复时间为11月21日。
据上述公告,平安消费金融筹建工作接受上海银保监局的监督指导,筹建时间6个月。
中国平安10月24日的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审议合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议案》。从董事会审议到银保监会批筹,平安消费金融仅等待了一个月左右,而以往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批筹阶段就需等待数月甚至数年。
有媒体报道称,平安消费金融可能将承接同属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的网贷业务。
11月28日,中国平安接近管理层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集团层面获知信息仅为银保监会批筹公告,是否承接陆金所转型、公司形态、合作股东等均未有具体消息。”
无独有偶,重庆银保监局11月21日批复同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下称“渝农商行(行情601077,诊股)”(601077.SH))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下称“小米消费金融”)。至此,我国获批筹的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29家,其中24家已获批开业,另有5家正在筹建中。
12月2日,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2004年开始试点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较快,没有出现大规模严重违规事件,相关从业机构有一定盈利,可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其商业模式已被证明是可行的。”
平安落子消费金融牌照
中国平安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公司,意味着该公司又获一张金融牌照,同时上海也迎来第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在上海注册并开业的有中银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
中国平安拥有的金融牌照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融资租赁、汽车金融、网络小贷、消费金融等。目前,中国平安持有的金融牌照几乎匹敌中信集团。
中国平安在消费金融领域早已涉足。仅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今年前三季度的个人贷款就达到1.27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10.3%。其中,除了住房按揭与汽车金融,信用卡等产品均涉及消费金融领域,合计占个人贷款总额超七成,住房按揭和汽车金融合计贷款占个人贷款总额的比重仅为28.23%。
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中国平安旗下还有平安普惠,运营主体为平安普惠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层层股权,背后实际拥有重庆金安小额贷款这一小贷牌照。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累计为超过1100万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借款服务;新增业务中有38.33%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工商资料显示,截至11月末,在平安集团旗下还拥有4张小贷牌照,分别为深圳市平安普惠小额贷款、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珠海横琴平安钱进小额贷款以及湖南省平安普惠小额贷款。
随着平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陆金所备受关注,其资产端业务中消费金融业务占比极重。
不过,陆金所的转型前景仍不明朗。今年7月,陆金所回应有关其计划退出P2P业务的报道称:“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
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陆金所在个人借款领域就包括了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人借款人,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稳健增长17.7%至4412.13亿元。
网贷平台转型消费金融公司的难点在于无法获取消费金融牌照。目前,网贷入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仅一例―玖富数科获准入股湖北消费金融。
“利用消费金融公司消化P2P网贷存量业务操作性较强,转型成功概率较大。”王诗强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少、价值高,方便平台引进新资金对接存量业务,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此外,网贷平台能获得消费金融牌照,证明其实力较强,业务相对合规,可给投资人以信心,给清退存量业务留下充足的时间。”
小米金融业务裹足不前
上述中国平安接近管理层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平安集团旗下有不少涉及消费金融的业务,在协同合作上的安排是很有可能的。”
中国平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早已稳坐金融巨头的位置。凭借移动互联网浪潮,以手机等科技硬件跻身互联网巨头的小米集团(01810.HK),同一天拿到消费金融公司的筹建批复。
据重庆银保监局发布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批复》,渝农商行持小米消费金融股份占比为30%,投资金额4.5亿元。按照上述数据计算,小米消费金融初始注册资本应为15亿元。
不同的是,平安消费金融由银保监会批复,接受上海银保监局监督;而小米消费金融由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和监管。2018年,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就有与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设立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小米消费金融将成为继马上消费金融后的重庆第二家消费金融公司。
小米今年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可谓是快速且低调。今年5月,小米集团持股90%的洞见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获香港金融管理局授予虚拟银行牌照;年初调整了旗下小贷公司布局,注销珠海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仅保留重庆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11月27日,小米集团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并未公布小米金融的营收情况。但从现金流量情况看,小米的金融服务可见一斑。
9月末,其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由6月末的110.33亿元减少至29.93亿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由6月末的23.77亿元减少至6.85亿元;2019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由6月末的137亿元减少至36亿元。
对此,小米集团在财报中解释称:“互联网金融业务产生的应收贷款及利息以及应收贷款减值拨备增加;金融保理业务产生的贸易应付款项减少;互联网金融业务产生的受限制现金增加。”
由此可见,小米金融目前的业务情况已极大影响集团自身的现金流,无论当前盈利与否,在金融领域的继续投入和布局已是不进则退的处境。
目前,我国已有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开业批复,另有5家已获筹建批文但尚未开业,分别是小米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富银消费金融、冀银消费金融、易生华通消费金融,后三家的筹建获批时间分别在2015年12月、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
对尚在牌照数量有限的消费金融领域,获批筹建是个好的开始,但未来如何生存,毫无疑问是更大的挑战。
11月28日,一位不便具名的华东地区消金公司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消费金融公司在产品、定价、风控等方面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早已难以为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业务发展正面临挑战。”
文章作者:Jak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p2p/3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