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线上发布了《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此报告由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牵头,报告研究了资管新规出台后监管理念、规则、产品压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报告建议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两年至2022年底,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每年压降比例不低于30%。
7月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线上发布了《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此报告由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牵头,报告研究了资管新规出台后监管理念、规则、产品压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报告建议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两年至2022年底,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每年压降比例不低于30%。
此次发布的报告研究了资管新规出台前我国资管行业潜藏的金融风险成因,资管新规出台后在监管理念、监管分工、监管规则、产品压降、财富管理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指出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问题。
吴晓灵。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建议2020年至2022年每年老产品压降比例不低于30%
近年来,我国的资管行业蓬勃发展,其业务规模从2012年底的近20万亿元发展到2019年底的94.64万亿元。另外,理财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资管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50%左右,目前已经有19家理财子公司获批设立。
资管新规落地已经两年有余,整体来看,我国的资管业务的风险总体明显收敛,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新老产品衔接的进度不及预期。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整体的规模仅为一半左右,而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只剩下半年时间,这明显与净值化转型进度不匹配。
因此,报告建议将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两年至2022年底,2020年至2022年,对于老产品每年压降的比例不低于30%。
针对如何优化风险治理,失业业务规范转型平稳过渡,报道也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统分结合压降老产品的规模,对老产品收益率实施管控,避免其对新产品产生挤出效应。由于资产端的处置比较复杂,清理进度的压力应当通过产品端向资产端传导,资产端的压降进度和方式实施一行一策,由各行自行决策。
其次要强化转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老产品失去继续存在的商业动机。收费标准与转型进度挂钩,进度落后的提高收费,强化约束。
报告还建议丰富老资产的处置渠道。过渡期内放松回表标准,对不良资产的核销予以便利,允许相关机构从事私募投资银行业务,将老资产按照法治化的方式证券化。
对于将过渡期推迟两年的建议,吴晓灵解释称,如果过渡期是今年底恐怕实现的难度比较大,到2019年底净值型的产品占比为43%,现在2020年已过半,可能到50%左右。还有半年的时间,压缩50%的产品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提出(希望资管新规过渡期)能够延长两年。
“也就是说2019年底有43%的净值产品量,剩下57%的老产品用2020年~2022年三年时间,平均每年20%的速度去消化,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吴晓灵表示,监管当局对此非常慎重,在考虑监管政策和进度的时候,要考虑对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发行产品公司及其母公司集团三方面的影响。现在转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平稳的,其难点在于对非标产品的压缩。
建议理财子公司应当转为公募基金业务资格
资管新规落地之后,理财子公司作为一个新的资管业务主体参与到大资管行业的竞争中,报告中也提到了对理财子公司的监管规则建议,建议理财子公司应当转为公募基金业务资格、其日常监管委托银保监会开展,证监会保留检查权和处罚权。
同时,在短期内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基金公司等发行的同类型产品存在监管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市场也担忧由此引发的监管套利问题。
吴晓灵对此表示,理财子公司的目标是干净起步,按标准化来发行理财产品。目前监管标准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是监管当局都在努力消除。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货币基金的监管规则基本相同。
她认为即使存在这种差异,金融机构也应该有一个长远稳健、合规经营的理念,不图当时一时之小利,放眼长远,使自身更加规范地发展。
另外,针对监管标准差异,报告也建议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尽快统一产品规则和监管规则。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文章作者:芭蕉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p2p/9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