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股市

证券日报头版评论:上市公司年末搞突击交易 “冲时点美颜”不可取

  临近年底,依靠“卖房”、“卖子(公司)、“换会计(政策)”等手法“续命保壳”的上市公司有所增加。其中,虽然不乏资产定价公允、有益于公司主业长远发展的正常重组动作,但也确实有公司属于“冲时点业绩美颜”。

  临近年底,依靠“卖房”、“卖子(公司)、“换会计(政策)”等手法“续命保壳”的上市公司有所增加。其中,虽然不乏资产定价公允、有益于公司主业长远发展的正常重组动作,但也确实有公司属于“冲时点业绩美颜”。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11月份以来,就有近10家上市公司被交易所询问是否进行了年末“保壳”的突击交易安排。此外,笔者在统计过程中还注意到,还有部分公司被询问是否存在“为发行可转债突击分红”“为IPO突击确认销售或利润”等行为。此类“冲时点”行为虽然表面上有些“迫不得已”,但实际上不仅无益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而其可能产生负效应。具体而言,笔者有三点看法:

  首先,“冲时点美颜”虽是为了解上市公司一时之忧,但可能留下诸多隐患。

  就个体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初衷,显然是为了中长期的发展。但是从多年实践来看,突击交易一旦完成,不良资产或无产业协同力的资产置入上市公司后,反而可能拖累上市公司中长期业绩改善,成为名副其实的“负能量资产”。

  同时,通过此种方法运作,部分僵尸企业“成功”保壳未能正常实现出清,也会对资本市场生态、市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监管部门已经对于突击交易加大辨识度,此类重组越来越难以蒙混过关,上市公司不应心存侥幸,而应回归主业。

  笔者注意到,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年末突击交易有所增加的情况,重点开展了相应监管工作,旨在去伪存真,夯实上市公司质量。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注重发挥事中监管作用,综合采取发函问询、约谈中介、提请核查、纪律处分等措施,多方联动监管、强化问责力度,努力通过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揭示交易实质,及时制止不当行为。深交所方面也对于涉嫌突击交易公司发函关注,例如,日前某上市公司被询问“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后3个工作日即办理工商变更是否存在通过年底突击出售资产调节利润的情形”。

  上述工作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12月6日,上交所表示,截至目前,疑似保壳交易有20余单,疑似资金套现交易有10余单。在市场公开约束下,公司主动取消或调整了一些明显不当的突击交易。此外,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在依法依规开展必要监管的同时,对于主业薄弱,但规范运作的公司,依旧支持其引入优质资产,夯实主业、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第三,监管部门多维度促进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上市公司及“关键少数”需守规矩、走正道,才能在资本市场长远立足。

  笔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已经约15次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重磅发声,监管部门的引导方向十分明确。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多个维度为上市公司提质铺就制度和生态基础。例如,通过修订和完善上市公司重组相关规定、降低再融资门槛、实施分类监管、引导机构资金价值投资等举措,为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优化制度环境;通过高层多次实地走访、调研上市公司,了解上市公司的诉求并对合理诉求给予大力支持甚至是帮扶;与最高法、最高检等联手加大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震慑心存侥幸者;推动《证券法》、《刑法》等法律的修改,为资本市场增加法治供给;将培训对象扩展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抓住“关键少数”中的关键,讲道理、提建议,督促其归位尽责、诚实守信,为上市公司专注主营、提升质量把好方向、打牢基础。

  笔者与部分上市公司“关键少数”交流发现,与监管部门的面对面交流、甚至是在讨论中的“言语交锋”,对其触动很大,其也更深刻的认识到坚持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投资者的重要性。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指出,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是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器”。笔者深信,上市公司只有坚定“卸载美颜”、“舍弃滤镜”,才能看清并展示真实的自己,真正提高公司质量并成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队’”。

文章作者:Dehu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stocks/481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706707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