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震动频繁,理财市场配置稳定收益产品的刚需仍存,这也让灵活性更高的“固收+”产品脱颖而出。目前,各家券商资管机构都在积极发力布局“固收+”业务,并形成了各自特色化的业务模式。不过,据券商人士透露,整体看“固收+”产品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尚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
全球市场震动频繁,理财市场配置稳定收益产品的刚需仍存,这也让灵活性更高的“固收+”产品脱颖而出。目前,各家券商资管机构都在积极发力布局“固收+”业务,并形成了各自特色化的业务模式。不过,据券商人士透露,整体看“固收+”产品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尚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
券商发力“固收+”
打法各异 布局不同
后资管新规时代,各家机构谋求业务转型,发力优势业务,“固收+”策略产品脱颖而出。据了解,不少在固收业务领域有着较强优势的券商资管较早发力布局,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机构加入这一队列。
例如,第一创业(行情002797,诊股)早在2016年就确定了固定收益+FOF的运作模式;平安证券自2018年四季度就持续发行“强债系列”固收+产品,观测大类资产轮动、合理安排组合管理模式,旨在为客户提供回撤可控、回报稳健的产品。
据悉,目前部分机构“固收+”产品业务初具规模。据国君资管固定收益部集合团队投资主管、执行董事杨坤介绍,其“固收+”产品客户主要来源于公司和大行的定向账户,规模在200多亿元;其次是部分的集合类业务,目前正在快速推进。
首创证券在固收+业务布局上发力也较快,目前已经在各渠道全面铺开,累计发行十来只“固收+”产品,总募集规模超10亿。
平安证券资管部产品研发团队副总经理王皓表示,近年来平安证券致力于深耕非债资产投资,基于市场环境,通过定量定性判断准确安排投资品种的配置摆布。在组织架构、人员安排、策略研发等方面,也持续积极准备,通过股票、商品、衍生品为产品提供增强收益,组合配置方案及丰富有效的投资策略在实盘上发挥显著效用。
目前,各家券商机构均在发力“固收+”产品,且打法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据了解,东方红资管固收团队在“固收+”业务方面的布局和储备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团队的建设,二是产品类型和策略的布局,产品线已覆盖偏债混合、二级债基、一级债基、纯债等多种产品类型。
华泰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打造业内领先的CAMS系统,依托专业的固定收益投研团队和CAMS系统行业研究成果,积极探索信用债的投资机会。
首创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负责人蒋青峰介绍,“我们以‘固收+’期权为主,即将传统纯债产品和各种期权进行组合,利用固定收益投资产生的部分收益去购买期权,构建一种向下有底,向上能够分享权益市场上涨的结构。”
在机构看来,布局“固收+”业务、提升业务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资产配置能力。“该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管理人对于权益资产的配置能力,更取决于固收端的投资能力。管理人的债券投研能力至关重要。”蒋青峰表示。
此外,优秀的团队配置也是“固收+”业务能否发展得起来的重要因素。“以团队建设而言,东方红固收内板块分工精细且覆盖全面,由团队协同合作采用的资产配置策略,融入了团队对宏观研究、信用评价、可转债、权益、量化、风控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和判断,能够打破单一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东方红固定收益团队表示。
国内市场尚处探索阶段
“固收+”缺乏成熟模式
不过,由于“固收+”业务在国内尚处起步探索阶段,券商资管机构在开展“固收+”策略时仍然缺乏成熟的模式。
华东一家中型券商市场部相关人士表示,所谓成熟的模式,就是可以达到完全替代理财的效果。“但目前‘固收+’的市场就像各个门派一样,大家都在摸索,真正做到很大规模的机构还没有。‘固收+’这个概念听上去是很美,但从理论到实践是有距离的。”他说,“加什么很重要,但反过来看,是不是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我们去年就想做,但到现在也没有多大的规模,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特别说服自己,这个模式是否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杨坤则认为,资管新规后,多数券商也是处于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固收+”产品要受市场认可,需要一定时间去累积净值曲线。“至少从国君资管自身管账户来看,过去几年和机构客户合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形成了有益的经验。”
资深二级市场投研人士江浚涛对记者称,“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产品足够多,衍生品成熟,现券数据获得成本相对合理,债券是能进行基本面量化的,而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达不到这种相对理想的状态。”
也有机构人士认为,不能就此断言“固收+”业务缺乏成熟运作模式。蒋青峰表示,目前已有部分机构的运作模式还是比较成熟的,但受限于产品运作时间不长,产品业绩还没有充分展示,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
王皓认为,从“固收+”产品的运作模式来看,如何做好资产配置模式的战略制定,以及合理安排固定收益部分与增强部分的收益目标和业绩考核,是比较关键的环节。
“‘固收+’产品的难点在于,一方面,如何在明确定位产品风格和目标的前提下精准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如何做好择时和大类资产配置,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使‘+’的投资达到加法的效果。”王皓表示。
不过,成熟的“固收+”产品并不意味着同质化的特色。第一创业表示,投研能力的侧重不同及管理人自身的定位差异,决定了“固收+”不会有统一的运作模式。
“未来我们会在‘+’上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拓宽资产范围,在大类配置方面能更机动灵活,捕捉各类交易机会;二是创造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差异化,匹配各类客户风险偏好,提升客户投资感受。”王皓说。
文章作者:Dehu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stocks/79825.html